北京美尔斯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美尔康养
科普健康知识,守护大众健康
心磁图在心肌炎筛查及治疗反应监测中的应用
  •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05日
  • 浏览量:16

研究背景

在炎症性心肌病(包括心肌淀粉样变性、心肌炎等)的临床管理中,一个核心的挑战在于如何无创、精准且动态地监测治疗反应,以指导个体化治疗方案的调整。传统评估多依赖于心脏超声测量心室厚度与功能、血清生物标志物(如NT-proBNP、肌钙蛋白)以及重复的心内膜活检,这些方法或存在敏感性不足、或具有滞后性、或为有创操作。

针对这一临床瓶颈,Brala 等人的研究为这一领域带来了突破性见解。他们的工作揭示,心磁图(MCG) 作为一种无创的电生理评估工具,在实时监测炎症性心肌病对治疗的电生理反应方面具有显著的应用潜力与重要价值。

图片


研究概述

该研究的价值根植于MCG技术对心肌细胞级电生理异常的极致敏感性。炎症性心肌病和心肌淀粉样变性的病理基础是异常蛋白质(如淀粉样纤维)或炎性细胞浸润心肌间质,直接破坏心肌细胞的电传导一致性并影响其复极过程。这种微观结构的改变会显著体现在心脏的电磁场上,表现为复极异常(如T波电交替)、低频磁谱能量增高、QRS波群碎裂或特定向量角的改变等。MCG能够精确捕获这些细微的电磁信号变化,并将其量化为客观的指标。


研究证实


Brala 等人的研究发现,当针对病因实施有效治疗(如用于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性(ATTR-CM)的Tafamidis、用于免疫性心肌炎的免疫抑制疗法)后,随着心肌间质炎症和水肿的消退以及异常蛋白沉积的减缓,心肌的电活动环境会逐步改善。这一积极的电生理重塑过程能够被MCG参数的变化敏锐地捕捉到,其动态变化趋势往往早于心脏结构(如室壁厚度)和功能(如射血分数)的影像学改善,也与血清生物标志物的下降具有良好相关性。

因此,MCG的应用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电生理视窗”,使其能够:

1.早期评估疗效:在传统指标尚未出现明显变化前,即可确认治疗是否正向起效,增强治疗信心。

2.识别无反应者:对于治疗无效或反应不佳的患者,MCG参数的持续恶化或无明显改善可作为早期预警,提示需要及时重新评估并切换治疗策略,避免无效治疗带来的时间延误与经济负担。

3.深入理解病理生理:通过连续监测,为研究疾病演变和治疗干预如何逆转电生理紊乱提供了动态数据。


该研究将 MCG 的角色从辅助诊断工具提升到了指导治疗决策与预后管理的动态监测工具的新高度。它标志着对炎症性心肌病的管理正迈向一个更加精准、动态和基于电生理机制的的新时代,为改善这类难治性疾病的预后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武器。

END


参考文献:
Brala A, Thevathasan T, Grahl S, Barrow S, Violano M, Bergs H, et al. Application of magnetocardiography to screen for inflammatory cardiomyopathy and monitor treatment response. J Am Heart Assoc 2023;12:e027619. https://doi.org/10.1161/JAHA.122.027619

声明:如有心脏不适,请及时就医,本文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