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Today
冠状动脉疾病(CAD)作为全球首要致死性疾病,给个人、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其中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SCAD)因多数患者症状轻微或无症状,成为临床早期诊断难题,而现有诊疗手段如血流储备分数(FFR)存在有创、成本高问题,常规无创技术也存在诊断效能不足、操作复杂等局限。
在此背景下,依托 “十四五”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心磁图仪重点专项,广东省人民医院南海医院罗建方教授、何文飞教授团队在国际期刊《Frontiers in Medical Technology》(Q2)上发布了“心磁图作为无创工具评估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功能的有效性研究”最新成果。
该研究使用基于超导量子(SQUID)技术的高灵敏度心磁图仪,国际上首次通过与CCTA/CT-FFR结果的比较,揭示了心磁图在检测冠状动脉疾病(CAD)功能学评估方面表现出的良好特异性,在其发展成为常规无创功能学检查方法的路径上迈出新的一步。
稳定型冠心病患者风险识别面临挑战
在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 (SCAD) 患者中,仅有少数患者出现轻微症状。为了降低无症状成人冠心病死亡率,人们采用了多种危险因素和标志物测量方法以及压力测试作为筛查手段。
血流储备分数 (FFR) 可评估生理性狭窄严重程度。然而,低风险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会带来不必要的负担和风险,而 FFR 需要专门的压力导丝,技术复杂且成本高昂。常规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对急性心肌梗死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对 SCAD 则不够准确。运动平板试验、负荷超声心动图、心脏磁共振成像 (CMR) 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SPECT) 虽然也能评估心肌缺血,但无法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而且这些方法存在一些局限性,包括操作复杂、技术要求高、成本高以及有潜在的放射线暴露。
因此,需要一种非侵入性、安全且简便的方法来促进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的早期诊断。心磁图(MCG, Magnetocardiography)作为一项国际前沿心脏检查技术,以其灵敏、快速、无创、无辐射的特点,成为潜在选择。
最新研究显示心磁图功能学检查临床价值
本研究为一项单中心、前瞻性、观察性队列研究。在2023年4月至2023年12月期间接受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检查、且存在冠状动脉直径狭窄30%-90%的355例患者中,最终纳入291例。所有入组患者均在后续药物或介入治疗前接受了MCG检查及CT-FFR分析。根据CT-FFR结果,将CT-FFR ≤0.8的患者定义为冠心病组。
临床数据显示,稳定性冠心病(SCAD)患者的平均 MCG 评分为 5.6±2.9,显著高于非 SCAD 组的 2.0±1.9(P < 0.001)。ROC 分析显示,MCG 评分用于 SCAD 诊断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24(95% CI:0.772–0.877),表明其具有良好的判别能力。具体诊断效能指标表现优异:准确度达 82.1%,特异度为 87.9%,阴性预测值(NPV)为86.2%。综合来看,这些结果有力证实了心磁图(MCG)在无创评估心肌缺血方面具有显著的功能价值。
本研究首次将MCG评分应用于无症状SCAD人群的筛查(与CCTA/CT-FFR比较)。结果发现,对于经CCTA检出冠脉狭窄的患者,MCG识别心肌缺血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特异度。相较于以CCTA结果为参考的冠状动脉狭窄结构评估,MCG与CT-FFR的功能评估结果呈现更高的一致性,达 82.1%。显示MCG可与CCTA、SPECT等现有技术联合应用,在冠脉造影等有创检查之前提供心肌缺血的功能学评价结果,帮助临床医生减少有创检查,降低误诊率,可用于心肌缺血筛查、心肌缺血评估和心肌缺血预后监测,涵盖心脏病患者的全周期健康管理,拓展了MCG的适用场景。
与此同时,基于心磁图(MCG)的检查路径还可显著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仅需5-10分钟即可完成心肌缺血评估,可显著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与满意度,优化诊疗流程与资源利用。
心磁图技术的发展前景
基于心磁图已被研究证实的高特异度与无创优势,心磁图技术的临床应用边界将持续拓展:除稳定性冠心病(SCAD)外,未来心磁图也将逐步应用于心律失常(如房颤患者心肌缺血评估)、心肌病(如肥厚型心肌病心肌灌注功能监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早期鉴别等场景。
心磁图技术凭借其无创、灵敏、快速的核心优势,正从 “国际前沿技术” 逐步转变为 “临床常规工具”。未来随着技术迭代、应用拓展、产业成熟与学术深化,心磁图将彻底改变传统心血管疾病的诊疗模式 —— 不仅能实现心肌缺血的早期筛查与精准评估,更能赋能心血管疾病的全周期管理,为全球冠心病防治提供 “中国方案”,最终推动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进一步下降,减轻个人、家庭与社会的疾病负担。
(本文来源:https://doi.org/10.3389/fmedt.2025.1611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