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心脏病的发病率持续攀升,目前心血管病现患人数已达 3.3 亿 ,死亡率更是长期位居首位,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 40% 以上。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早期、精准的诊断显得尤为关键。
一直以来,心脏检查主要聚焦于心脏的结构,然而,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一场从 “看结构” 到 “看功能” 的心脏检查变革正在悄然发生。
在过去,心电图(ECG)、心脏超声(Echocardiogram)、冠脉 CT(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CTA)等是心脏检查的主力军。这些传统的检查方法虽然在心脏疾病的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们主要侧重于观察心脏的结构,对于心脏功能的评估,尤其是早期、细微的功能变化,往往力不从心。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能够打破这种局限,让我们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心脏的功能呢?心磁图的出现,为我们带来了新的希望。
心磁图:开启 “看功能” 新时代
要理解心磁图,首先得知道心脏其实是一个 “自带磁场” 的器官。心脏的心房和心室肌肉周期性地收缩与舒张,这个过程伴随着复杂的交变生物电流,而电与磁本就是相伴相生的,有电流就会产生磁场,所以心脏活动时会产生极其微弱的磁场,这就是心磁。只不过,心磁非常微弱,仅为日常地球磁场的百万分之一。
为了捕捉到这极其微弱的心脏磁场信号,科学家们利用高灵敏度的超导量子干涉仪(SQUID) ,将这些磁场信号收集起来,再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处理和分析,最终形成心磁图。心磁图就像是心脏磁场活动的 “动态画像”,它以敏感的多通道传感器阵列,在胸部上方记录心动周期中的磁场,为医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心脏功能评估视角。
与心电图相比,心磁图因其不受人体组织的干扰,能够更真实、准确地反映心脏的电活动情况,看到的细节更多、更清晰。
心磁图实现 “看功能” 的方式
心磁图实现“看功能”的关键在于能够精准检测人体的功能信息,并且能分辨出这些功能信息的微弱变化。心脏的每一次跳动,都伴随着复杂的生理过程,心肌细胞的电活动、离子交换等,这些微观层面的变化都会反映在心脏的磁场信号中。心磁图通过捕捉这些磁场信号的细微差异,就像是从指纹中识别出独特的纹路一样,能够敏锐地察觉到心脏功能的异常。
以心肌梗死为例,在心肌梗死的早期,心脏的结构可能还没有明显的改变,传统的 “看结构” 检查方法,如心脏超声、冠脉 CT 等,可能无法发现异常。但此时,心肌细胞的电生理活动已经发生了变化,心脏的磁场信号也随之改变。心磁图就可以检测到这些早期的功能变化,为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提供重要线索。
“这项技术实现了检查‘看结构’到‘看功能’的转变。”心血管病专家、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副院长肖骏说,以往的检查不够完整也不够精准,但“心磁图”可以实现对人体功能信息的精准检测和成像,还能分辨出功能信息的微弱变化,捕捉过往心脏检查中缺失的一些“信息”,从而找到“真凶”。
心磁图的出现,让我们对心脏功能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不再局限于观察心脏的外观和结构,而是深入到心脏功能的微观世界,为心脏病的早期诊断、精准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心磁图以无创、无辐射、高灵敏度等优势,为心脏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